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虽然较晚,但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与拼搏之后,自主品牌出口已经小有成就,国产汽车出口量实现了从1958—1992年10.2万辆的总出口量到2012年一年105万辆的历史性飞跃。与此同时,以金龙客车、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和力帆为代表一批自主品牌也在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俄罗斯以及南美洲打下了一定的市场基础,一切都在都在朝着有利于中国品牌的方向发展,然而,经历了历史性飞跃的国产汽车出口当下似乎发展到了瓶颈期。
2010年以来,中国汽车出口总体上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据中国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1—4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为19万辆,同比下降22.9个百分点。其中乘用车出口12.1万辆,下降幅度为11.7%,商用车出口6.9万辆,下降幅度为36%。事实上,这不是中国汽车出口第一次出现大幅度下滑趋势,早在2010年起,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就开始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到2014年第二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增速放缓至-20%,表现稍稍强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2016年1—3月中国汽车出口统计,增长非常缓慢(图片来源见水印)
回顾中国汽车出口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汽车出口经历了1958年的出口尝试期、1992年进一步对外开放后的初步增长期、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爆发性增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出口低潮期、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后的缓慢回升期这5个关键节点期。不难看出,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会对中国汽车出口产生直接影响。
未来5年,中国汽车出口恐将呈现持续下滑势头
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汽车商品的出口,不但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息息相关,而且要直面其他国家汽车产品的竞争,如今中国汽车出口的下滑,正是受到了出口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和国际竞争加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汽车主要的出口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不足,造成汽车市场增长缓慢,这是中国汽车出口近几年持续下滑的主要原因。
2010—2015年中国汽车海外市场占比,增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商品在海外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中国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却没有质的提升,这也造成了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的连年下滑。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产品出口主要依赖的是低价优势,比如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南美以及经济持续萎靡的俄罗斯,人们对汽车的品质要求不是很高,只要能满足基本的出行需求即可,这给了主打价格优势牌的中国品牌绝佳的发展机会。
行驶在巴西街头的中国轿车
然而,近年来随着这些发展中国家交通安全法规的完善,产品安全性能不过关的中国汽车很难获得市场准入。举例来说,2013年,巴西开始在全国强制推行安全气囊,要求在售的所有汽车都必须配备安全气囊,而中国在巴西很多的在售品牌(主要是小型商用车)都没有配备安全气囊。除此之外,阿根廷、乌拉圭、智利等国也加强了对进口汽车安全配置的要求标准,要求在售汽车必须配置安全气囊、ABS等基本的安全配置,但是以低价闻名的中国品牌在安全配置方面日渐难以符合这些国家逐渐提高的安全标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出口汽车以往的低价、低标、低配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今后中国出口汽车产品将面临的是更加严苛的性能要求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未来中国出口汽车品牌要想保住现有的海外市场,攻占新的新兴国家汽车市场,不能一味依赖低价优势,而是要想办法在确保价格优势的同时提高汽车产品的综合性能,否则单年105万辆的出口量只能成为再不可复的当年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