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提出“对钢铁、煤炭、电解铝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各地不得以任何方式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这一举措提出之后,外界广泛将其解读为国家再次释放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信号,但事实上,这一举措对新能源汽车扶持力度是极为有限的。
首先,“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只是针对新建燃油汽车企业而言的,并不代表传统燃油汽车企业不能继续新建生产基地。换句话讲,这一举措出发点是希望通过对新建燃油汽车企业的限制,来达到扶持新能源汽车企业的目的。然而遗憾的是,此举落脚点却落在了单纯限制新建燃油汽车企业上,并没有对已有的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做出限制,这样一来,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新建生产基地来扩大产能,未来燃油汽车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不会因此而减少, 新能源汽车“打辅助”的角色也不会发生改变。
其次,国内新建传统燃油汽车企业的需求原本就非常小,“不再批新建燃油车企”基本等于没说。众所周知,国内的燃油汽车行业已经发展成熟,行业总体格局已经固定成型,加之燃油汽车行业具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儿,新建燃油汽车企业想要打破已有的行业格局非常困难,更别说入行之后还要面临技术、资金、行业竞争、品牌积淀等难题。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国内新建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屈指可数,业外行业也鲜有投资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的意向。汉腾、斯威是近年来在传统燃油汽车行业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下还“强行”入行的两家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其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国务院“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政策出台之后,2016年7月发布的斯威汽车,或许将成为中国最后一个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
上面两点说的是“不再批新建燃油车企”政策的局限所在,不过这一新政并非纯属空谈,实际作用还是有的,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它的积极作用。
早在2009年,国家就曾出台过《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意在推动国内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产业集中度,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在那之后,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曾经掀起了一波重组兼并的小高潮,一些竞争力低下的汽车品牌被兼并,汽车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1年年底,工信部又出台了《乘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旨在通过技术门槛对新入行的汽车生产企业进行调控。从实际效果来看,上述政策的影响有限,因为汉腾和斯威汽车正是在这两项政策颁布之后成立的。不过这一次不一样,“国务院原则上不再批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之后,业外资本再想进入传统燃油汽车企业基本不可能了。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避免传统燃油汽车行业出现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乱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则可以引到执意发展汽车产业的业外资本将投资项目转向新能源汽车这一细分领域,从而加快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本运作,间接上可以起到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建设水平,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乱象的作用,从这一点来讲的话,国务院“不再批新建燃油车企”的积极影响还是有的。
根据最新消息,德国将在2030年开始全面禁止内燃机车上路,这也意味着德国车企将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前不久大众已经和江淮签订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协议,新能源汽车未来成为大众在华的主力产品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而2020年开始,国家对新能源车企的补贴政策将全面取消,自主新能源车企将独自面对与合资新能源车企的竞争。自主新能源车企能否在2020年左右全面崛起,将成为影响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