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的说法出自于道家的一本著作《大千录》,顾名思义,僵尸即僵硬的尸体:四肢僵硬,头不低。眼不斜,腿不分,尸体不腐烂。那“中国传统僵尸”的形象是哪儿来的呢?
说到僵尸,就不得不提一提赶尸人,在清朝,许多劳工都来到离自己家乡遥远的地方工作,我们知道,古代医疗水平低下,且交通不便,许多工客都会客死他乡,无法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当他们出现意外死去后,需要有人把他们的尸体送还家乡,而赶尸人的工作就是将客死异乡的尸体赶回家乡落土为安。
那么为什么要用“赶”字呢?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传言人在夜晚赶路时,曾看到过一群人形的东西跳跃着走在官道上,身着官服,顶戴花翎,四肢僵硬,面上贴有黄符随着跳动上下浮动,耳边还听见有节奏的铃铛声,路人被这些“人”奇怪的举动吓得躲到树林里。
实际上,这些尸体尸是被绑在竹竿上,就像是晒衣服似的挂在上面,而竹竿是有一定弹性的,同时可以抗震。这样竹竿由数名名赶尸人轮流担在肩上,在前进时竹竿会上下晃动,在夜晚的笼罩下,才会让远处的路人以为尸体在跳动。同时前面会有个赶尸人一边走一边敲安魂铃,开路并告知路人,此处赶尸,需要回避,因为看到僵尸并不吉利。而之所以在夜晚赶尸,则是为了减少尸体的腐败程度,面上的黄符是古人迷信认为其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古代人崇尚科举,以此来光宗耀祖,尤其清朝人都会穿着官服下葬,生前无法完成心愿,家人就会在死者死后给其穿上官服样式的寿衣入殓,代表没有遗憾的死去,就不会有怨气,以防成为厉鬼,这也就是为什么僵尸总是穿清朝官服。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僵尸之说盛行于明清,尤其清代记载僵尸的文献小说最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清朝的《子不语》及《阅微草堂笔记》,这两篇小说奠定了现今大多数小说、电视剧对僵尸的设定,包括僵尸的形象、等级划分等等。前者是袁枚著作,后者是众所周知的大学士纪晓岚所著,也因此我们将清朝服饰作为僵尸形象的一部分。